近日,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徐智教授团队在再次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在线发表研究论文“Adding an appropriate proportion of phosphogypsum ensured rice husk and urea composting to promote the compost as substrate utilization” (一区TOP,2021年的IF=9.642),送审的3位评议专家均对论文的原创性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give a significant scientific achievement”。资源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赵兵和教师王宇蕴博士为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徐智教授为通讯作者。
研究团队针对种养分离区,畜禽粪便作为有机氮源的不足的窘境,且畜禽粪便与稻壳联合发酵普遍存在EC值偏高,趋碱化严重等影响其基质化利用等问题。基于适度调酸减少堆肥过程氮损失的原理,以尿素作为易得的氮源,探讨了在稻壳-尿素堆肥体系中适当添加磷石膏(适度调酸)减少氮素损失,维持堆肥初期适宜C/N比,保证堆肥系统顺利发酵的作用及其机制,同时达到降低堆肥产品EC值,调节pH值和调控容重和孔隙度的目的。构建了种养分离区稻壳基质化利用的技术体系,完美地实现了稻壳、磷石膏高效资源化利用。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biortech.2021.126301
这是徐智教授团队以云南农业大学作为第一单位,以第一或通讯作者继2019年、2020年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一区TOP,2019和2020年的IF=7.539)上分别发表研究论文“Enhanced humification of maize straw and canola residue during composting by inoculating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in the cooling period”和“Composting process and odor emission varied in windrow and trough composting system under different air humidity conditions” 之后的第三篇研究论文。
2019年研究团队发表的题为“Enhanced humification of maize straw and canola residue during composting by inoculating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in the cooling period”研究论文明确了不同农业废弃物堆肥腐殖化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建立了二次发酵过程中强化木质纤维素降解促进堆肥腐殖酸形成技术体系,首次明确了促进堆肥腐殖化的微生物驱动机制。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biortech.2019.122075
2020年研究团队发表的题为“Composting process and odor emission varied in windrow and trough composting system under different air humidity conditions”的研究论文,结合云南气候多样性的特点,首次探明了不同堆肥工艺(条垛式和槽式)与不同空气湿度区域的堆肥发酵进程、臭气排放的偶联,建立了适应不同区域的好氧堆肥发酵工艺技术体系,为不同空气湿度条件农业废弃物工厂化堆肥的适宜工艺技术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模式。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biortech.2019.122482
以上系列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徐智教授团队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方面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应用上高超的学术造诣。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的资助。